马云归国、张勇放权,阿里“一拆六”
出品 | 搜狐科技
作者 | 尹莉娜
马云归国第二天,阿里便迅速开启了“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”。
3月28日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,宣布启动“1+6+N”组织变革。
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,设立阿里云智能、淘宝天猫商业、本地生活、菜鸟、国际数字商业、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,未来将独立运营,并有融资上市计划。
消息一出,资本市场普遍看好。美股阿里涨超14%,港股股价涨超12%,看涨期权飙涨186倍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业务分拆给阿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估值释放。
不过,有分析师认为,阿里作为控股集团,也有可能会受到“估值惩罚”,因为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直接投资相应的下属公司,而非通过阿里间接持股。
对此,有网友对此评价称“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”,也有网友提问:“阿里也要学京东了?”
怎么变?
从组织方式上来看,此次调整像是2020年“经营责任制”、2021年“多元化治理体系”的升级版,重点在于削弱自2015年以来建立并引发互联网圈跟风效仿的“大中台、小前台”战略。
张勇称,这种变化,能“让决策加速、业务敏捷,每个业务形成闭环组织。”
从角色转变上来看,阿里集团的身份开始由管理者转向股东。张勇称,这是生产关系变革最剧烈的一次,业务部门不能再遇到问题时就只想到缺资源问集团要,听集团的。“其实,我们旗下的每块业务都是阿里巴巴投资的对象,只不过原来养在自己家里,现在让他们独立面对市场。”
从权力角度来看,阿里作为集团后撤了一步,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分设的子公司,这也同时会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。
从财务角度来看,阿里唯一的“利润中心”淘宝天猫将不再承担过多亏损部门的压力,集团内部的各项业务也将自负盈亏。张勇表示,公司大了以后,与其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大家协同,不如真正用市场方式来双向选择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次组织架构既定,阿里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缓冲和调整。
首先,做薄曾经为规避“重复造轮子”而建立的中台,在必然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。
另外,此前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,尤其是更多需要依赖如淘宝这类高流量平台业务应该如何自处,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台员工的未来去向。
阿里的价值观之一是“拥抱变化”,也是在组织架构调整上最为频繁的公司,每年在618、双11后也往往会进行一定比例的轮岗。
此前,因为一系列的“降本增效”,阿里员工数持续减少。经计算,2022年全年,阿里员工总数合计减少近2万人。截止到2022年末,阿里员工总数为239740人。
而在如此大规模的架构调整下,人员动荡或许更为明显。
一般情况下,留给员工的只有三个选择:要么是留在原来岗位,要么是“活水”至某个具体的业务板块,要么是面临无工作可做乃至被裁员的窘境。
据了解,阿里巴巴的中台业务既包括技术中台、数据中台、业务中台等基础设施,
又涵盖财务、法务、人力、公关等支持部门。
不过,相比于中台员工的焦虑,归属于分设子公司的员工们心情则更为轻松,有些人甚至听到了“财务自由”的声音。
为何变?
激进的组织变革背后,往往是巨大的压力。
此前,一位阿里员工对搜狐科技评价称,远看阿里,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,但凑近后你就会发现,除了国内电商板块之外,其他的业务都未成体量,或难称优质。“只不过是在阿里光环的加持下显得突出罢了。”
近些年来,占据阿里收入近七成,且是唯一利润来源的淘宝天猫等核心商业板块,正在遭受大环境及竞争上的持续“逆风”。
GMV(商品交易总额)出现连续一年下滑。进入2022年,包括佣金和广告费在内的客户管理收入下滑比例更是高达9%。
蚂蚁上市被搁置暂不必谈,但即使被寄予厚望、占据收入8%的云计算业务,在互联网客户需求减少、政务客户与华为展开正面竞争、TikTok不得已使用海外云服务器、数据泄露等一系列事件的接连冲击下,收入增速也回落至个位数,利润上也始终在盈亏之间徘徊。
和云业务一样占据阿里总收入8%的海外商业板块仍在增长。去年四季度增长26%,但在2023财年前9个月的收入仅增长10%,亏损率也从2021年四季度的18%收窄至2022年同期的4%。
相比之下,占据阿里总收入约7%的菜鸟,或许是“下一个阿里云”。2022年四季度,菜鸟收入在所有阿里所有业务中增速最快,达到27%,盈亏也基本打平。
包括饿了么、高德、飞猪在内的本地生活业务占阿里总收入的6%,却在美团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陷入停滞。去年四季度的营收仅增长6%至131.6亿元,亏损率从41%收窄至24%。
大文娱板块尽管连续减亏,但在去年四季度的亏损率仍在17%,且收入也在单位数下滑。
同时,集团内部的权力变迁也被认为是促成此次变革的原因。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,过去马云及十八罗汉时代,由创始人主导的权力集中是可行的,但是目前来看,主要创始人都已经离开了团队。“这种程度其实是没有人能再hold住的,所以要变。”
谁先突围?
独立上市的口号一出,谁最先冲线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。
2021年12月,张勇曾推动的多元化治理下“经营责任制”,分设中国数字商业、海外数字商业、云与科技及生活服务四大板块,分别由戴珊、蒋凡、张建锋和俞永福管理。
而在上次变革中未成“主角”的菜鸟CEO万霖、大文娱集团CEO樊路远,在本次组织架构调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。
同时,在阿里对外传播的内容里也提到,阿里旗下阿里云、菜鸟等多个业务已是市场头部企业,盒马、平头哥等业务融资上市传闻不断,似乎也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暗示。
目前,张勇兼任CEO的云智能集团是阿里最为成熟的业务形态。根据Canalys发布2022年中国云市场数据,阿里云占中国云市场份额的36%。同时,菜鸟也在保持较高增速的情况下,即将突破盈亏平衡点。
对于盒马来说,独立经营、自负盈亏早在本次架构调整之前就已经开始。
2021年底,盒马升级为独立事业群,此前为阿里编制的员工统一换成盒马编制。2022年初,侯毅称公司目标要从单店盈利提升为全面盈利。到了2023年,侯毅称盒马要 “继续狠一点,继续苦一点”,所有的费用实施全面精细化管理。
多位盒马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内部已经有共识,在尚未达到全面盈利之前,盒马不会上市。在此之前,盒马被传将独立融资,但估值已经从2022年初的100亿美元降到60亿美元。
对于平头哥来说,早已多次传出独立消息,甚至估值消息也已经满天飞,但数字差距过大。有说是100亿美元,也有说是100-200亿元人民币。
有作为对比,百度曾宣布将旗下昆仑芯片拆分,并完成独立融资,投后估值约130亿人民币。
2015年,马云曾经对外提出“履带战略”。他表示,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3年到5年都保持优势的,所以要形成梯队发展、有机作战,一个上,然后退下来,再另一个上,形成循环。
张勇将阿里2023年关键词定义为“进”。如今,阿里将旗下业务也将脱离集团,走到台前,在这背后,有求“进”的成分,也有不得不变的无奈。